谁知道李治为何杀长孙无忌

2024-05-18

1. 谁知道李治为何杀长孙无忌

首先,长孙无忌遭到武则天的憎恶,原因在于长孙无忌虽深受皇室赏赐,但一直反对 武则天摄政,成了武则天谋夺帝位的重大阻碍。另外在废除皇后这件事上长孙无忌也中立不 言,虽说许敬宗多次劝说他投奔武后,长孙无忌每次都不给许敬宗好脸色,这又使他树下了 另一个敌人——许敬宗。而在后来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许敬宗成了执行谋害长孙无忌阴谋 的主要人物。武则天被封为皇后,长孙无忌自己也深感已处于危险境地,内心十分不安。而 实际上,武则天已经秘密命令许敬宗寻找他的失误而乘机陷害他。 恰巧,此时有人告韦季芳、李巢成立朋党,密谋造反,朝廷派遣许敬宗抓捕他们,季芳 在这过程中不小心被伤,被许敬宗抓住机会,诬蔑说“季芳欲与无忌构陷忠良近戚,使权归 无忌,伺隙谋反。李治听了大惊,认为亲舅舅绝对不会颠覆朝廷的,于是“舅为小人所间” ,这个时候的李治还心念对舅舅的信任,但经过许敬宗的一番雄辩,李治就相信了谗言。从这 可以看出是许敬宗的强势的辩驳使李治不得不相信他的话。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治缺乏自 主判断能力,他不能很好地根据事实以及他对一个人的理解来看待事实,在这也就是他缺乏对 舅舅长孙无忌的信任,缺乏主观判断能力,虽说许敬宗拥有强势的口才,旁征博引,令旁人不得不相信他说的话。 另外我认为许敬宗之所以能说服李治处置长孙无忌,是因为他抓住了李治的弱点,即容易 受他人影响,这也是武则天得以顺利地铲除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原因,李治听完许敬宗的辩驳后, 心惊胆战,竟然“泣曰: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一个皇帝 听完臣子的话,竟然哭泣,这足以看出李治是多么的软弱,内心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许敬宗 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故意恐吓李治,让他因害怕尽快处置长孙无忌,除去心 头一恨。许敬宗举例宇文化及颠覆隋朝;薄昭因犯杀人罪,汉文帝穿素服泣而杀之;王莽、司马 懿权大位重,威胁朝政。这三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威胁李治,另他知道不处罚长孙无忌的后果多么严重。 实际上,在这点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治身为一代帝王,不可避免的会十分注重权位, 所有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谋反篡权之徒,篡权就意味着自己的切身利益遭到破坏,此时即使是亲兄弟也会毫不留情地杀害的。李治虽说是软弱之人,但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他会变得十分清醒与明智 ,加上许敬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的威胁,李治这个软弱的皇帝也就相信 了许敬宗的话。可能我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怀疑,也许李治本身就想铲除无忌,但出于伦理的约束以及 李治尚未掌握无忌的罪证,李治此时同意许敬宗的话事实上是因为许敬宗的诬蔑恰好符合李治的意愿 所以他就将计就计,正好利用这次机会铲除眼中钉。如果这可能的话,也许是因为无忌掌握国家大权 手握兵权,威胁到他的统治。我认为,在这点上,我不太同意。因为首先从李治的性格上讲,李治生性 软弱,缺乏帝王的风范,缺乏那种狠劲与果敢,他不是武则天,也许武则天在对待政敌上决不手软,但 我们不能说李治有那种果敢与魄力迅速地对无忌采取措施。李治的性格软弱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出,李治听完许敬宗的话,竟然“泣曰:我家不幸。”,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李治并非一个十分强悍的帝王,面对 困难,面对政敌,他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要马上解决问题,而是愚蠢地在那哭泣,这未免有点愚昧,换了武则天,她势必会马上将敌手击败,丝毫不拖沓。另外李治自小体质不好,体弱多病,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向 来就是软弱不决断的人。另外,从废除王皇后及萧淑妃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李治的软弱。身为皇帝,他对皇后及妃子的废除,竟然要看武则天的颜色,同时在两人被关入暗室中后,李治虽想救两人,但在武则天的一番痛骂后,竟然自认错误,不再提那事,悲哀啊,武则天的强悍程度远超过了李治,从反面说明李治的软弱无能。一个如此无能的人,又怎么会一心一意地处理朝事呢?体弱多病本就使他将众多事务交由武则天处理,而事实上,李治对政事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似乎他待在皇位就是为了那种生活。 从心理方面讲,许敬宗充分抓住了李治的弱点——没有主见,易受他人影响。许敬宗以“臣昔见宇文化及父述为炀帝所亲任,结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于江都作乱,……黎明遂倾覆隋朝”,借宇文化及颠覆隋朝为例威胁恐吓李治,“前事不远,愿陛下速决之!”此时的李治还算清醒,命令许敬宗在没有弄清事实之前不要乱讲,并命令他将事实调查清楚,而准备充分的许敬宗真是为了铲除无忌,想尽办法啊,他知道李治必会说无忌身为国舅应该不会做出叛逆之事的,就利用这一点,先下手为强,他先充当好人,假装自己也认为无忌为国家元老,哪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这就让李治无话好说,就只能听许敬宗的一派胡言了。此时的李治还只是半信半疑,并作为一个孝子,他说即使舅舅做出这等事自己也不忍心杀他,而许敬宗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啊,他此后又灵活的运用史实,汉文帝的亲舅舅只是犯了杀人罪,汉文帝便穿着孝服杀了薄昭,举这个例子许敬宗是在暗示汉文帝一代明君在法律面前没有亲疏之分,一律按法律行事, 自己身为一代君主也应该学习明君的做法,即使是舅舅犯了杀人罪也应该严惩,何况是谋逆罪,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李治很大压力,这就迫使李治不得不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亲舅舅。倘若李治还是不听许敬宗的话,也就说明李治跟历史上的昏君没什么两样,这就可能使李治留下昏君的把柄。宇文化及与薄昭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许敬宗的观点,在政权上不能有任何妥协,政治上没有亲情。同时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迫使李治同意严惩无忌。 长孙无忌的强大支撑李治就这样慢慢地偏向许敬宗一方,此时的无忌已不能和武则天对抗了。而就在无忌被诬蔑为叛贼时,他的支持者褚遂良、韩瑗、柳塽也被诬蔑,三人均被免除官位,此外与这三人有牵连的官员都被贬谪,甚至杀害。可见武则天势必要将无忌的势力削除,斩草除根。此时的无忌已毫无援助,他对武则天的攻击已经无力回击,只能含泪等待死期。 而又回到前面,李治为何要杀害无忌呢?除了许敬宗的强势的辩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我认为,这里牵涉到李治的自信问题。李治对无忌是否忠实于自己不自信,他对臣子了解不够。倘若李治够自信,他就不会相信许敬宗的谗言,相反他会调查许敬宗的动机。如果李治对自己的朝廷又足够的把握程度,在乱臣贼子这件事上,便不会慌乱,而很明显,在听到许敬宗说无忌谋逆的时候,李治十分慌乱,只是一味地感慨为何会出现乱臣贼子,而且是皇室内部呢。这就很好的说明李治由于对朝廷的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自己在出现乱臣贼子的情况下必会取得胜利的自信。而且他也观察到无忌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又手握兵权,他确实十分担心无忌会反叛,威胁到自己。而且事实上,倘若无忌真的叛乱,他是很有可能会成功的,这也就是李治所担心的,所以在许敬宗诬蔑无忌的时候,李治也想到这一点,可能李治就是为了乘机铲除威胁统治的无忌。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李治和无忌两人之间本身就存在利害关系导致了无忌后来的孤立无援,最终被迫自杀。 李治这个人,软弱、不果敢、缺乏作为政治家的暴力,但同时他又有平常人的孝顺,平常人的心态,即遇到危害自己利益的事务会本能地做出反抗,这就使得他在对待无忌这件事上,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保护自己,放弃无忌。

谁知道李治为何杀长孙无忌

2.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呢?

提及唐高宗李治都认为他懦弱无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高宗李治应该是唐朝最伟大的君主。有唐一代最强大的时候就是唐高宗李治时期。而李治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高丽和结束关陇集团对大唐皇室的控制和影响。而诛杀长孙无忌就是其中的最重要事件。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唐前三任皇帝对长孙无忌宠眷甚隆。李渊在位时,封其为齐国公,李世民封其为宰相。而且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无忌力也。长孙无忌一句‘’晋王仁孝‘’确立了李治的太子之位。李治即位后,封其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但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要了长孙无忌的命。这真是莫大的讥讽。而当年对此有着清醒认识的长孙皇后多次规劝哥哥要低调。也多次阻止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当宰相。但她的话谁都没有听。李治登基以后,长孙无忌应该说很是跋扈。他在朝堂之上公开自比隋代的越王杨素。可见其傲到了何种地步。就在李治当皇帝的第十年,长孙无忌却因“谋反”罪被削职流放,三个月后被逼自缢身亡。一代权臣落得如此下场,既让人扼腕叹息。

长孙无忌死于太傲,太狂,太飘。无人臣之道,之礼。说白了就是自己找死。在房遗爱谋反案里,长孙无忌打击异己。硬生生凭空生出一场大案,把把皇上的哥哥妹妹都给杀了,李恪(就因为李世民那句吴王类我)被长孙无忌下令赐死,李世民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废王立武”之争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真相仍然是权力斗争。也就是李治要把关陇集团彻底铲除。再就是为了成立自己的政治班底。但长孙无忌依旧把李治当小孩,自视有拥立之功。认为李治不敢怎样。可李治把褚遂良被贬谪,他才知道自己小看了他的亲外甥,这才知道皇帝要办他,只需一道圣旨而已。 李义府(笑里藏刀那位)那句:种地的穷农夫多收两斗小麦还想换个老婆,何况天子,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更是传颂一时。在新的政治势力的逼迫下,长孙一党很快就被消灭了。

霍光、诸葛亮、长孙无忌、张居正......有谋国之忠,但皆以辅助幼主而死于擅权专断 长孙无忌的死就在于此。但长孙无忌对李治却是忠心不二的。但皇帝认为你妨碍了他。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你就得死。长孙无忌杀李恪那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简单说就是天理有常,报应不爽。

3. 李治为何杀长孙无忌 李治杀长孙无忌的原因

1、长孙无忌遭到武则天的憎恶,原因在于长孙无忌虽深受皇室赏赐,但一直反对武则天摄政,成了武则天谋夺帝位的重大阻碍。
 
 2、长孙无忌在位时,把持朝政,李治就是个傀儡。 
 
 3、不管是任何一个君主,都是多疑的,如果有人的能力非常的强,自己就会非常的有危机感恐怕谋朝篡位。

李治为何杀长孙无忌 李治杀长孙无忌的原因

4. 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为什么李治却要杀他?

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李治要杀他是因为李治是一个无能的君王,他没有主见,听风就是雨,别人说长孙无忌的坏话他不去求证就信以为真,别人陷害长孙无忌他不去调查就要杀了他。

长孙无忌忠心于大唐,忠心于李家,看到武则天的权势越来越大,还干预前堂政务,忠于李家的长孙无忌肯定要站出来反对,长孙无忌就成为了武则天日后登基的最大障碍。长孙无忌对于李治要废除前皇后扶持武则天为后他并没有任何的表示,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许敬宗见此以为可以拉拢长孙无忌投到武则天那一头,让他出面支持武则天为皇后,但是长孙无忌始终拒绝,这就让许敬宗对长孙无忌不喜始终想要陷害他谋反。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就授意许敬宗陷害长孙无忌,许敬宗当然特别开心的去办了此事。

李治是一个没有个人主见的帝王,他的决策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于是他的这个弱点就被许敬宗给利用了,在朝堂上许敬宗跟长孙无忌不对付,两人已经有了很久的矛盾了。许敬宗去挑拨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说长孙无忌的坏话,慢慢的李治信以为真,然后许敬宗又陷害长孙无忌要谋反,李治也信以为真,最后忠心耿耿为大唐服务了三十多年的长孙无忌就这样死了。

李治作为一个帝王他是不够自信的,他是没有威严的,他对他的臣子也是不了解的。如果李治能够多多了解他手底下的臣子,他就不会任许敬宗胡言,也会去调查长孙无忌和许敬宗的为人,会发现许敬宗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就不会这样被自己的臣子给利用,就不会杀害拥立他登基为帝的亲舅舅。

5.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会对长孙无忌起杀心?

唐高宗李治虽然贵为帝王,看似坐拥天下,无所不能,应有尽有。但是他其实没有多大的实权,他一直受制于长孙无忌,实权其实掌握在长孙无忌的手中,他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得经过长孙无忌的批准,身为帝王,他怎会甘心如此啊!

李治虽然很懦弱,看起来也很无能,当初李世民他们选太子也是因为李治懦弱,谦逊,和所有的人都能相处得好,看中了他当上太子以后,将来继承皇位以后不会对兄弟下手,他会是一位仁德的君王。但是他们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一个皇位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是不能想象的,当上了帝王以后,人都是会变的。


即使他曾经很善良,不喜杀戮,但是身在高位,却无实权,这对李治来说也是一种折磨。虽然长孙无忌确实忠心耿耿,也确实在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也从来没有对皇位有所觊觎,一直都是赤胆忠心的追随李家,但是他的能力却危及到了李治。
李治知道他有能力,也知道他的忠心,但是李治一直受制于他,这不是李治想要的,他想要掌握实权,想要自己做主,自己做稳江山,不想每一次自己做决定的时候长孙无忌都跳出来反对他。

长孙无忌不止一次与李治对着干,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时候,李治将武则天接回皇宫,而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跳出来反对,让李治觉得左右为难,他喜欢武则天,就想得到她,就希望她能陪在自己身边。在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长孙无忌又再次带头反对,长孙无忌不是一次两次了,李治怎么可能不对他起杀心呢?一个帝王是不可能甘心手无实权的。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会对长孙无忌起杀心?

6. 为什么长孙无忌支持李治?

李泰、李治既然都是无忌的外甥,为什么无忌如此薄此厚彼呢?这与他想搞外戚专权有关。须知,贞观晚年,他的权势日隆,大有左右朝政之势,他为了巩固既得的权益,当然喜欢扶植一个儒弱听话的外甥当储君,以便将来操纵政权。为此,他极力美化李治,将李治的懦弱赞扬为“仁孝”。一旦“仁孝”的李治嗣位,他的擅权也就没有问题了。

7. 长孙无忌不是一心辅佐李治么?李治为什么想杀长孙无忌呢?

首先,长孙无忌遭到武则天的憎恶,原因在于长孙无忌虽深受皇室赏赐,但一直反对 武则天摄政,成了武则天谋夺帝位的重大阻碍。另外在废除皇后这件事上长孙无忌也中立不 言,虽说许敬宗多次劝说他投奔武后,长孙无忌每次都不给许敬宗好脸色,这又使他树下了 另一个敌人——许敬宗。而在后来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许敬宗成了执行谋害长孙无忌阴谋 的主要人物。武则天被封为皇后,长孙无忌自己也深感已处于危险境地,内心十分不安。而 实际上,武则天已经秘密命令许敬宗寻找他的失误而乘机陷害他。 恰巧,此时有人告韦季芳、李巢成立朋党,密谋造反,朝廷派遣许敬宗抓捕他们,季芳 在这过程中不小心被伤,被许敬宗抓住机会,诬蔑说“季芳欲与无忌构陷忠良近戚,使权归 无忌,伺隙谋反。李治听了大惊,认为亲舅舅绝对不会颠覆朝廷的,于是“舅为小人所间” ,这个时候的李治还心念对舅舅的信任,但经过许敬宗的一番雄辩,李治就相信了谗言。从这 可以看出是许敬宗的强势的辩驳使李治不得不相信他的话。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治缺乏自 主判断能力,他不能很好地根据事实以及他对一个人的理解来看待事实,在这也就是他缺乏对 舅舅长孙无忌的信任,缺乏主观判断能力,虽说许敬宗拥有强势的口才,旁征博引,令旁人不得不相信他说的话。 另外我认为许敬宗之所以能说服李治处置长孙无忌,是因为他抓住了李治的弱点,即容易 受他人影响,这也是武则天得以顺利地铲除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原因,李治听完许敬宗的辩驳后, 心惊胆战,竟然“泣曰: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一个皇帝 听完臣子的话,竟然哭泣,这足以看出李治是多么的软弱,内心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许敬宗 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故意恐吓李治,让他因害怕尽快处置长孙无忌,除去心 头一恨。许敬宗举例宇文化及颠覆隋朝;薄昭因犯杀人罪,汉文帝穿素服泣而杀之;王莽、司马 懿权大位重,威胁朝政。这三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威胁李治,另他知道不处罚长孙无忌的后果多么严重。 实际上,在这点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治身为一代帝王,不可避免的会十分注重权位, 所有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谋反篡权之徒,篡权就意味着自己的切身利益遭到破坏,此时即使是亲兄弟也会毫不留情地杀害的。李治虽说是软弱之人,但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他会变得十分清醒与明智 ,加上许敬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的威胁,李治这个软弱的皇帝也就相信 了许敬宗的话。可能我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怀疑,也许李治本身就想铲除无忌,但出于伦理的约束以及 李治尚未掌握无忌的罪证,李治此时同意许敬宗的话事实上是因为许敬宗的诬蔑恰好符合李治的意愿 所以他就将计就计,正好利用这次机会铲除眼中钉。如果这可能的话,也许是因为无忌掌握国家大权 手握兵权,威胁到他的统治。我认为,在这点上,我不太同意。因为首先从李治的性格上讲,李治生性 软弱,缺乏帝王的风范,缺乏那种狠劲与果敢,他不是武则天,也许武则天在对待政敌上决不手软,但 我们不能说李治有那种果敢与魄力迅速地对无忌采取措施。李治的性格软弱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出,李治听完许敬宗的话,竟然“泣曰:我家不幸。”,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李治并非一个十分强悍的帝王,面对 困难,面对政敌,他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要马上解决问题,而是愚蠢地在那哭泣,这未免有点愚昧,换了武则天,她势必会马上将敌手击败,丝毫不拖沓。另外李治自小体质不好,体弱多病,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向 来就是软弱不决断的人。另外,从废除王皇后及萧淑妃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李治的软弱。身为皇帝,他对皇后及妃子的废除,竟然要看武则天的颜色,同时在两人被关入暗室中后,李治虽想救两人,但在武则天的一番痛骂后,竟然自认错误,不再提那事,悲哀啊,武则天的强悍程度远超过了李治,从反面说明李治的软弱无能。一个如此无能的人,又怎么会一心一意地处理朝事呢?体弱多病本就使他将众多事务交由武则天处理,而事实上,李治对政事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似乎他待在皇位就是为了那种生活。 从心理方面讲,许敬宗充分抓住了李治的弱点——没有主见,易受他人影响。许敬宗以“臣昔见宇文化及父述为炀帝所亲任,结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于江都作乱,……黎明遂倾覆隋朝”,借宇文化及颠覆隋朝为例威胁恐吓李治,“前事不远,愿陛下速决之!”此时的李治还算清醒,命令许敬宗在没有弄清事实之前不要乱讲,并命令他将事实调查清楚,而准备充分的许敬宗真是为了铲除无忌,想尽办法啊,他知道李治必会说无忌身为国舅应该不会做出叛逆之事的,就利用这一点,先下手为强,他先充当好人,假装自己也认为无忌为国家元老,哪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这就让李治无话好说,就只能听许敬宗的一派胡言了。此时的李治还只是半信半疑,并作为一个孝子,他说即使舅舅做出这等事自己也不忍心杀他,而许敬宗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啊,他此后又灵活的运用史实,汉文帝的亲舅舅只是犯了杀人罪,汉文帝便穿着孝服杀了薄昭,举这个例子许敬宗是在暗示汉文帝一代明君在法律面前没有亲疏之分,一律按法律行事, 自己身为一代君主也应该学习明君的做法,即使是舅舅犯了杀人罪也应该严惩,何况是谋逆罪,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李治很大压力,这就迫使李治不得不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亲舅舅。倘若李治还是不听许敬宗的话,也就说明李治跟历史上的昏君没什么两样,这就可能使李治留下昏君的把柄。宇文化及与薄昭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许敬宗的观点,在政权上不能有任何妥协,政治上没有亲情。同时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迫使李治同意严惩无忌。 长孙无忌的强大支撑李治就这样慢慢地偏向许敬宗一方,此时的无忌已不能和武则天对抗了。而就在无忌被诬蔑为叛贼时,他的支持者褚遂良、韩瑗、柳塽也被诬蔑,三人均被免除官位,此外与这三人有牵连的官员都被贬谪,甚至杀害。可见武则天势必要将无忌的势力削除,斩草除根。此时的无忌已毫无援助,他对武则天的攻击已经无力回击,只能含泪等待死期。 而又回到前面,李治为何要杀害无忌呢?除了许敬宗的强势的辩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我认为,这里牵涉到李治的自信问题。李治对无忌是否忠实于自己不自信,他对臣子了解不够。倘若李治够自信,他就不会相信许敬宗的谗言,相反他会调查许敬宗的动机。如果李治对自己的朝廷又足够的把握程度,在乱臣贼子这件事上,便不会慌乱,而很明显,在听到许敬宗说无忌谋逆的时候,李治十分慌乱,只是一味地感慨为何会出现乱臣贼子,而且是皇室内部呢。这就很好的说明李治由于对朝廷的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自己在出现乱臣贼子的情况下必会取得胜利的自信。而且他也观察到无忌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又手握兵权,他确实十分担心无忌会反叛,威胁到自己。而且事实上,倘若无忌真的叛乱,他是很有可能会成功的,这也就是李治所担心的,所以在许敬宗诬蔑无忌的时候,李治也想到这一点,可能李治就是为了乘机铲除威胁统治的无忌。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李治和无忌两人之间本身就存在利害关系导致了无忌后来的孤立无援,最终被迫自杀。 李治这个人,软弱、不果敢、缺乏作为政治家的暴力,但同时他又有平常人的孝顺,平常人的心态,即遇到危害自己利益的事务会本能地做出反抗,这就使得他在对待无忌这件事上,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保护自己,放弃无忌。

长孙无忌不是一心辅佐李治么?李治为什么想杀长孙无忌呢?

8. 长孙无忌把李治送上皇位,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他?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规模庞大的商业集团的董事长,然而,总经理却是你的亲舅舅,那么,你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是商业集团不赚钱吗?是某笔投资会亏损吗?不,都不是,你只会关心一件事:你作为董事长,能不能说了算。


长孙无忌兔死狗烹
  或者说,是你这个董事长说了算,还是身为总经理的舅舅说了算?下面的人听谁的?
  一山不容二虎,两虎必有一争!
  公元655年,也就是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他亲舅舅,当今文臣第一人,朝廷的实力派长孙无忌。
  唐高宗李治其实应该感恩长孙无忌,正是长孙无忌的坚定主张和支持,唐太宗李世民才选定了李治当接班人。
  然而,这份情,李治其实已经还清了,六年了,李治登基六年以来,长孙无忌几乎拥有了作为人臣所能拥有的一切。
  尤为重要的是,李治把长孙无忌推出去,替他解决了宗室一派的威胁。
  如何对付长孙无忌,李治想到的方法就是掺沙子。


唐高宗李治很会耍弄帝王心术
  严格来说,长孙无忌属于外戚集团以及关陇集团领袖双重身份,在朝廷中政治能量极大。
  如果长孙无忌不肯配合,那么,李治就会被实质架空。
  李治看了看满朝文武,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以及一个支持者。
  突破口就是废黜王皇后,把武则天扶成皇后,支持者,则是被长孙无忌排挤掉的李绩。
  唐高宗李治借着废黜王皇后一事,发起了试探。
  长孙无忌:不行!武昭仪算个啥?出身低微,她配当皇后吗?
  褚遂良:不行!坚决不能换掉王皇后!王皇后除了生不出儿子,没犯啥错误啊。
  到了李绩这里,李绩回答道:这是帝王家事,您自己决定吧。


李治与长孙无忌,也曾有过蜜月期
  这一对比,李治明白了,李绩是支持自己搞大事情的,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手伸的已经太长。
  按理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不是傻子,他们为什么就不能遂了唐高宗李治和武昭仪的心愿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保护王皇后不被废黜,其实是保护所谓的礼制,所谓的礼制,其实背后是一种潜规则:王皇后的背后,牵扯着大量说不清楚的政治结盟关系。
  政治天然就有站队的趋势,你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你就会是那个圈子的潜在敌人。
  对长孙无忌来说,保护王皇后,是保护当前稳固的礼制。礼制的背后,捆绑了众多大家族和既得利益群体的实质利益。
  反过来想想看,如果武则天成了皇后,那么,武氏外戚就会成为唐高宗李治手中的重要棋子,李治可以用这些棋子,和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展开肉搏厮杀。


长孙无忌老谋深算
  所以,武昭仪当皇后,绝不是变一个称谓那么简单,背后是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
  很快,李治就让长孙无忌看到了他铁一般的意志,褚遂良被贬官,驱除了长安,去了潭州当都督,随着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褚遂良一贬再贬,都被贬到了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死在任所。
  而长孙无忌就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了,需要一个新的理由:污蔑他谋反!
  长孙无忌被捕之后,审讯的案宗送上去,唐高宗李治看都不看一眼,就按照处理意见,直接把长孙无忌销爵,流放到了黔州(今重庆彭水郁山镇),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而死。
  有意思的是,虽然武则天当上了皇后,但由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老臣已经被清算完毕,所以,武则天的娘家人武氏家族在李治死之前,根本没有受到任何重用,李治始终对他们严加防范,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权威不受侵犯。


皇后废立,只是一根导火索
  而武则天竟也没有什么办法。
  长孙无忌有没有谋反?显然不可能谋反,除非他想自己当皇帝,可他又没有霍光那样的实力,就算兴废立,也绝不可能,李治是他一手捧上来的,再打倒李治,既不是长孙无忌的想法,他也做不到。
  然而,为了排挤掉长孙无忌,李治仍然使用了这简单粗暴、却百试不爽的政治手段:诬陷谋反。
  整治和清算长孙无忌一派的力量,是唐高宗有意识发动的、布置的一次整体行动,对外以及武力方面,他取得了李勣的强力支持,对内,则有武则天和潜在的武氏集团作为呼应。
  谁知,长孙无忌衰亡之快,超出了李治的想象。


长孙无忌心里苦,被李治搞掉是他没想到的
  长孙无忌死后,李治感到没有了来自长孙家族和关陇集团勋贵们的政治压力,他又换上了温情脉脉的面孔,很快就召回了长孙无忌的子孙后代,回到首都,继续袭爵,然而,这时候的长孙家族早已元气大伤,再也不能跻身于大家族的行列。